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角声| 警惕这五点,或成为教会充满活力的阻碍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4月27日 12:20 |
播放

我们努力和追求的不是建立完美的教会,因为地上的教会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看初期教会时代的书信也能清楚地晓得这一点:不仅仅保罗实际牧会中的哥林多教会、加拉太教会问题多多,在启示录中被主耶稣责备的亚细亚省的七个教会更是因问题闻名——而它们其实是每个时代教会的典型。

我们努力和追求的乃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教会。这意味着即使教会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活力仍旧可以让教会生长、发展,乃至成熟,和衰落中能够再一次的更新。

健康的教会定义很多,维度很多,但共同的是:健康的教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教会,但一定是一间充满活力的教会。

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因素阻碍教会充满活力,其中这五点尤其是值得当下的中国基层教会提防的:

1. 阻碍:宗教

这里“宗教”的涵义是信仰只是成为一个空壳,保留外面的名分、仪式,甚至各种信仰需要做的那些事情,比如祷告、禁食、施舍等,但却并未真正把自己的内心和诚实交付。用使徒的话说就是“有敬虔的外貌,却背离了敬虔的实质”。

就仿佛耶稣时代那些法利赛人一般,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教导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祷告、禁食、施舍这三者时,拿出“法利赛人”做对比,因为这三个已经成了犹太人认为最能够彰显虔诚的“善行”,因此他们做的非常的攀比和招摇。这段教导中,耶稣称呼他们所用的词是“假冒为善”,其实换成我们语境下最贴切的口语就是“甭装了”。

翻一翻旧约中许多先知的指责,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上帝对犹太这些所谓虔诚的祭司和领袖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犹太人群体“假冒为善”的谴责。这种假冒为善的顶端,就是福音书中记录的他们在彼拉多面前图谋着和高喊着钉耶稣十字架。

我们行为上或许不会走到这种极端的处境,但是我们很容易在日常中把信仰沦为种种约定俗成的虔诚的表现方式,比如一位出身农村教会的平信徒反思说:
农村信徒表达信仰敬虔的最常用方式是守礼拜、不吃血和祭物、偶尔的财务奉献。也许您已经看出来了,这只不过是“一套仪文”,一种仪式。还有就是“爱人如己”,这也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只不过农村教会信徒的爱人如己,主要体现在:在教会和信徒之间说话和睦、热爱传道人、一脸“敬虔的表情”、说一些属灵的话(“感谢主”“主的恩典”之类的),这种对上帝和信徒之间的爱,更像是一种伪装,一种故意的表现。这种敬虔仅仅只能用“表情”来体现出来,内心却没有一点对信仰的认识。(可按此阅读原文)

事实上,不仅仅是有较长传统的教会,近年来一些曾经被看做是城市新兴教会的也愈来愈有“宗教化”、“脸谱化”的势头。笔者去过各地不少教会,尤其是那些越看上去有悠久历史、或者宏大建筑物的教会反而更容易走到这个属灵陷阱里面。

当你在其中参加聚会时,你只能啧啧赞叹他们的祷告词多么尽善尽美面面俱到、诗歌选择多么经典传统不会出错,讲道信息也是听起来清晰条理头头是道,但最后结束时让人的灵魂感到干瘪或空洞。

这里笔者说的不是水平高低或内容丰富与否,而是我们把我们的聚会以及教会生活变成了只是仪式、规条和行为,却丢掉了信仰的内核。

VS 出路:诚实

击退这一障碍的核心关键在于诚实。我们诚实的去信仰,诚实的去生活,在诚实之中经历恩典的真实。

笔者最近听一位南方牧者分享他去考察美国教会时,发现美国教会看上去很好,但问题在于“只讲道德了,不谈恩典了”,因为教会失去了这个根基,只是聚焦于道德好坏,所以教会开始腐败,周围的社会也由此开始堕落。

在圣书中,我们看到上帝对圣洁的定义从来不是我们做了什么,首先是我们属于上帝,当我们属于祂时,我们就会被祂分别为圣,经历恩典并且去活出行为。就像保罗在写给充满问题的哥林多教会和教友时,他称呼说他们是“神的教会”和“圣徒”—“就是在耶稣基督里成圣、蒙召做圣徒的,因此,我们的圣洁永远不在于我们能做出怎么道德的行为,而是根基上我们属于谁,依靠谁的问题。

2. 碎片化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工作变得碎片化、娱乐也是变得碎片化.....包括我们对信仰的理解在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天敌是碎片化。

导致这一问题恶化的一个关键是我们对圣书理解的碎片化。太多的基督徒,我们满足于或者依靠于只是主日听一场讲道,而这场讲道往往也只是挑出一段经文,再从这段经文中挑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几点,然后再从这几点直接谈到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可以应用的几个结论。

周周下来,我们很难听出一个连续性,或者整体性对圣书甚至其中某一书卷的理解。日积月累下来,可能我们的信仰留下来的就是讲道中偶尔让我们共鸣或记忆下来的那些要点,或者就是教给我们要做到的一些规条——我们的信仰没有血肉,只有框架和要点,而这些框架和要点还不能形成一副完整的骨架,只是一些很粗浅的知识点的累积。

Vs 全本理解圣书

能够更新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我们需要更多意识到,并且提倡全本去阅读和理解圣书。其实,笔者欣喜地发现,愈来愈多的教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透过晨更,或者主日礼拜的时间带领信众连续的查考一卷书,或者整本圣书。这方面也愈来愈有更多的资源出现和出版,比如大卫·鲍森牧师的《新旧约纵览》、三联书店出版的《圣经易读学校》等,以及各种圣经解经书如《圣经研修本》等等。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之言是完备的,所以这方面尤其需要更多好的资源出现。

同时,也有愈来愈多的教会和牧者看到和尝试以经解经的重要性。因此,这些教会的查经也不似之前传统的查经或讲道方法,而是去寻找很多研经资料、并且结合自己的查考、阅读和祷告,内容不仅仅有对于这卷或那卷书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上下文顺序和语意,以及属灵原则和当下应用。这些方式也让许多的信众感到受益颇多。

 3. 不接地气儿的虔诚

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中不可否认,有很多关于灵界甚至迷信的东西。加之二元论等各种原因,我们很容易把虔诚搞成一种只是“空中的虔诚”——即只是活在灵里,不和现实挂钩,误以为越不接地气儿越虔诚和圣洁。

耶稣也曾面对过类似的处境。路加记载说耶稣面对当时犹太众百姓的景况,不由地感慨说:“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祂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我们常常误以为不吃不喝,满口属灵词汇,开口闭口感谢上帝哈利路亚,遇到现实困难就说被攻击了或试探来了...如此才是虔诚一般。也有牧者难免成为这样的风格,讲道听起来好像很属灵,但没有能够帮助人去面对和改变现实问题和生活的力量。

但耶稣却说,真正的智慧并非如此。看耶稣的讲道和生活,没有空洞的宗教词汇,或者假冒为善的虔诚,他用路边的野花、天上的飞鸟、农夫的耕种这些当时犹太普通人随处可见的场景做比喻来教导信仰本身,祂和门徒谈话的内容也常常有和人吵架了怎么办、被人打了右脸怎么办、钱怎么赚来缴税等很生活中很真实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使徒保罗在牧会中所回答的也是教会纷争了怎么办、到底能不能吃拜了偶像的食物,周围人都随便对待婚姻那么基督徒怎么办等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并不是说形而上学或者说一些教义问题等不重要,而是其实归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基督教的各种教义问题是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信念和伦理息息相关的——它不只是头脑里的东西,而是可以实践在生活中的。比如圣书说人是上帝所创造的、人是上帝的形象,那么我们的信念会知道我们和他人都是很宝贵的,而在实践上我们会努力去尊贵地对待人。

 VS 道成肉身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应该也早就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毛病,所以出来一个词“大俗即大雅”。它想表达的一部分或许有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或许才是真正重要的涵义。

《诗大序》云:雅者,正也。大雅,并非是要附庸风雅,而是活出正气和包容。大俗者,则是顺其自然,人接地气,志存高远——而大俗和大雅的交汇点则是生活本身。

在当时的犹太人看来耶稣很俗,但我们知道耶稣是谁。耶稣是真理本身,是逻各斯,是道的本身。祂是大雅的极致。然而,耶稣在地上33年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道成肉身”,祂来到这地上和我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住,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悲欢离合,从未否定过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只是希望透过的十架和复活让我们可以在地上过出一个和一样的永生的生命。

我们需要永远提醒自己:我们不会比耶稣更圣洁,也不会比耶稣更雅致,我们的使命是要在这地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

4. 缺乏关系和互动

这个时代变化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强调关系和互动,而不是几十年前还很坚固的那种上下垂直的观念。其中一个集中的表现就是社交媒体:人人都可以说话,人人都可以连接。而且你看现在社会上很多70后,80后的领导吐槽90后,00后的下属多么不好带就能知晓一二。

传统上下垂直的观念在教会中产生的文化是家长制和单方面的教导风格。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传福音时,我们常常的风格也是单方面塞传单,或者单方面说我们想说的就行,而不管对方的反馈和接受度。而在教会内部,也常常把听话与顺服挂钩,听话的信徒往往就成了虔诚的模范。这一点,特别像我们熟悉的应试教育:教会成了一个考场,而失去了它也是逃城的真谛。

VS团契和共同体

这一代人越来越重视对话,尤其是想去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在对话中可以更理解别人。笔者记得参加过华东一个城市教会的周年庆祝,认识一位从传统教会转来的信徒,他说他之所以被这里吸引是因为从之前的教会来到这里他可以表达自己、也可以提出质疑,还可以和人对话,这是他在之前的教会从未体会过的。

其实,犹太人也是这样生活的。犹太人12岁之前是非常被鼓励阅读圣书,并且和拉比对话,提出自己的疑问问一问拉比的回复,尤其是在家庭中,这些少年人可以和自己的父亲就一段圣书提出各种自己的疑问,和父亲交流得到解答。笔者犹记得,当笔者听到犹太文化中这一点时是非常惊讶的:原来他们一点都不鼓励听话和沉默的文化。

耶稣的门徒也是在和耶稣一次次的对话中得到答案的。面对多疑的多马,耶稣也从未说你不能质疑,而是伸出祂的手让他去摸。

这种交流、对话和一同寻求信仰的氛围最好的承载方式是团契和共同体。教会本质上,是我们和耶稣的一种团契,是我们相信耶稣和跟从耶稣的人一起生活的共同体。

团契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我们在团契中,成员之间可以更好地得到牧养。而共同体是一种天国社会的表现方式。本平台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谈过(可按此阅读),在耶稣的教导里,教会首先不单单是一个神圣组织,她还是一个共同体。而什么是共同体呢?共同体就是由平等个体组成的有共同目的和理念的群体。成员平等、至善目的、社会和世界属性,这是耶稣共同体的三个特征。对照着这三个特征,我们现实的教会是否是一个耶稣教导那样的共同体,这需要我们反思。

5.忘记使命

教会可以是很忙碌的。事实上,在现实中,大部分教会都是很忙碌的。每周,我们除了最重要的主日聚会之外,还可能会安排周间祷告会、青年团契、老年团契、姐妹团契,各种小组聚会。另外,还有一些假期的营会、退修会等。

为了发展,我们还要做比如对外布道事工,对内门徒训练等。尤其内部牧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要就不容易,它可能需要不少的牧养工具、课程资源等等。再加上这是一个淘汰和新兴都很快的时代。各种新兴的课程、牧养工具、属灵浪潮也是层出不穷,紧跟上就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然而,忙碌并不等于正确,也不等于有成效。很有可能忙碌之中我们忘记了真正的方向,失去了真正的靶心,就是教会和基督徒本身是有耶稣赋予的使命的。

耶稣的教导最核心的是2个:一个是大诫命,一个是大使命。我们很有可能各种聚会和事工忙不停,但是这些都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忘记了耶稣希望我们能够带出祝福给周围的人。

VS 大使命为中心

最近,一位牧者给笔者看了影响他观念彻底更新的一张图:如果教会只是满足于敬拜、布道、团契、门训等,而把福音拓展当做某一个事工夹在角落里;而当以基督徒的大使命为中心,那么所有的事工都围绕这个的时候,所有的事工本身就有了方向和目的。

信仰其实归根结底是2个事情:我们自己认识上帝,和帮助他人认识上帝。一位牧师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分享福音就好似一个快饿死的乞丐找到面包吃饱后,也去告诉其他的乞丐“这里有面包。”

最近几十年,西方基督教对曾经只是植堂和人数增长的传教战略有很多深刻的反思,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不要只是认为植堂或者传福音就是传教,就是履行了大使命,人数增长了就是复兴,很有可能我们这些做得很成功,但是却离耶稣甚远,就如耶稣说的“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

1990年代,美国南部的教会出现了增长停滞,与此同时,社会也不像之前那般认可基督教。这让他们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两个问题:教会为什么停止了增长呢?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听教会的话了呢?几十年研究后,2022年美南浸信会发出这样一个宣告:教会成长学是教会的害群之马,看上去是让人数成长了,但却是“害群之马”,这是美南浸信会对教会成长学正式宣告失败。

也正是因此,使命教会在过去几十年兴起,它起源于对使命一词理解的更新和拓宽:不是只是为教会的增长而大发热心,而是关注上帝的关注。使命教会强调一个新的模式:不是美化我们自己,拉人到教会,而是差派基督徒到世界。

我们所熟知的约翰福音3:16“上帝爱世人”,其实“世人”原文是世界一词。上帝如此爱了这个世界,因此让耶稣以独特的方式来到这地上,让我们得以认识祂,并且得到新的生命。耶稣就是因此被派遣到这个地上的,也是因此耶稣把祂的门徒派遣出来,今天我们也是在这一延长线上,让这个世界认识上帝这样的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